EN
+86 18945133888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新闻动态>李庭寿博士追忆钟香崇先生:初心不改 精神永存

李庭寿博士追忆钟香崇先生:初心不改 精神永存

发布时间:2021-12-17  浏览量:1504 

今年是已故著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我国耐火材料之父钟香崇院士(1921.11.21-2015.02.11)诞辰100周年。李庭寿博士作为钟先生的学生,在钟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深切缅怀钟先生,追忆先生生对耐火材料行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钟先生

钟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国内外著名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火材料专家,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的领导者、主要开拓者、奠基人,耐火材料学科开创者、带头人,是我国耐火材料发展的旗帜、“我国耐火材料之父”。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耐火材料事业。

一、钟先生为耐火材料奉献了一生

钟先生是广东潮安人,19211121日生于汕头,1937年考取香港大学化学系,1941年获学士学位;1942年到重庆耐火材料厂工作(时任厂长是1937年留德博士郁国城先生),从此将耐火材料作为一生奋斗的事业。1945年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国留学,1946年在英国联合钢铁公司研究所从事耐火材料研究工作,于1947年转为英国利兹大学燃料冶金系研究生,19497月获英国利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然后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回国投入到新中国耐火材料的建设发展。

钟先生始终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高度,主动服从国家发展需要,举家辗转多地,为耐火材料事业奋斗了终生。

119491969年:在重工业部、冶金部,组织恢复、规划建设发展新中国耐火材料,1963年开始负责组建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兼任首任所长;

219732000年:在洛阳,组建发展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期间被聘为国家“八五”“九五”耐火材料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顾问;

320002015年仙逝,在郑州创建发展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

钟先生在耐火材料的产业布局建设、技术发展、学科理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品出口、院所建设、高等教育、重大科技攻关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钟先生是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的领导者、主要奠基人

耐火材料是高温工业用的关键材料,尤其是钢铁工业,因此耐火材料的发展与钢铁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1949-1969年间,有苏联援建鞍钢、本钢扩建、新建武钢、包钢等8个钢铁项目建设,同时,还有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近20个钢企改扩建。1956年后开始推进三大、五中、十八小钢企建设,1964年开始以攀钢、酒钢为主的大三线钢企建设,以及与中西部地区军工配套的小三线钢企建设。粗钢产量从1949年的15.6万吨提高到1966年的1532万吨。钢铁工业的大建设大发展,对耐火材料的产量、品种、质量都提出了迫切要求。

钟先生19491969年在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钢铁司(局)焦耐处、技术处任三级高级工程师、处长,负责全国耐火材料行业的科技、生产、建设等工作。在这个艰苦困难、百业待兴的时期,为了满足钢铁工业的工程建设与生产发展需要,钟先生全力忘我地投入到了耐火材料事业。

他组织实施了耐火材料的生产恢复、布局建设、标准制定、科技规划、技术应用推广等全方位工作,使我国耐火材料从几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行业,基本满足了当时钢铁工业的生产恢复、建设和发展,有的耐火材料品质和使用效果达到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钟先生为此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

1、组织领导和参与建设发展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

1 1953年,组建成立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使我国焦化和耐火材料行业有了专业的设计改造队伍;

21949-1966年,在全国组织了旧厂改造、生产恢复,如鞍钢大石桥镁矿、鞍钢耐火厂、唐钢耐火厂、太钢耐火厂等;根据耐火资源分布,改建和新建了一批耐火厂,如山东耐火厂、德阳耐火厂、贵阳耐火厂、西北耐火厂、首钢耐火厂、武钢耐火厂、包钢耐火厂、抚钢耐火厂以及洛阳耐火厂(1957328日批准建设)等;1958年至宝钢1期配套项目,国家批准的耐火厂改造、扩建和新建项目129项,总投资22.47亿元。

2、定标准做规划

组织制定了第一套耐火材料技术标准草案(19501951年),制订、修订了耐火材料制品和检验方法的部颁标准(19551962年),参加了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56年)”,以及后续的科技规划,制定了硅酸盐和耐火材料的科技发展规划。

3、根据国家资源实情提出新技术主张

依据我国菱镁矿、高铝矾土、硅石、白云石等耐火原料资源丰富,缺少铬矿的现状,以及当时的钢铁冶炼条件,钟先生提出了“开发有我国资源特点的优质品种,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和“发展优质高效碱性耐火材料”的技术主张。

4、实践开拓、著书立传、推动技术发展

深入一线,组织指导参与技术开发、生产与应用。撰写出版《硅砖的性质与制造》(1950)、《碱性耐火材料热机械性质》(1957)、《高级耐火材料》译(1958)专著3部。发表“平炉炉顶碱性耐火材料问题的商榷”(1957)“平炉炉顶镁铝砖损毁机理的探讨(上下)”(1963)、“高铝矾土加热过程的变化和烧结机理”(1964)10余篇论文,发展了学科理论,推动了技术发展。

5拓展特色品种、显著质量,为协同下游行业发展做出重贡献

1)打破了脉石英(属结晶硅石)不宜制造硅砖的学术观点,生产的硅砖在焦炉等全面推广。为此后采用结晶硅石、胶结硅石生产热风炉、焦炉、玻璃窑等用硅砖奠定了技术基础。洛耐厂为攀钢1970年投产焦炉提供的硅砖使用40余年完好,为宝钢工程提供的焦炉硅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以煅烧镁砂和煅烧矾土为原料研制的镁铝砖和以合成二钙砂为原料研制的烧成镁砖,为我国首创,代替了国际上使用的镁铬砖。到1960年代初,在全国平炉(炉顶和后墙)推广应用,使用寿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是后续合成二钙砂、镁铝尖晶石和镁铝浇注料、铝镁()砖、镁铁砖等品种的技术基础;

3)研发出系列高铝砖产品,在电炉、平炉、高炉、钢包、水泥回转窑、高温隧道窑推广使用,也取得较好效果。到1950年代末,全国电炉炉顶都采用了Ⅰ等高铝砖,使用寿命超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41960年代初,大力倡导、组织耐火混凝土和不烧砖的试验、生产和推广应用,开启不定形和不烧耐火材料发展的序幕。

这个时期,郁国城、严东生、严行健、陆家铨、雷天壮、荣子锦、王应梧、周宗、潘尚心、王泽田等一批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

三、重视科研和队伍建设,创建洛耐所()、郑大高温材料研究所

1、组建和发展洛耐所

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作为耐火材料专业研发机构,它的建立是我国耐火材料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钟先生作为创建者及首任所长,功不可没。

(1)1950年代筹划建所,19637月钟先生正式撰写建所方案稿。196312月冶金部批准建立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任命钟香崇处长兼任研究所所长。

通过钟先生协调和努力,许多专家和精英从全国各地调至洛耐所,包括天大、浙大、大工、北钢院、华南理工和鞍山钢院等一大批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陆续分配到洛阳。196477日开工建设,各项工作如期进行。

(2)文革后期的19735月,钟先生举家迁至洛阳,他以坚强的毅力,恢复、建立科研正常秩序,有重点地组织攻关,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1978年被评为冶金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并获奖。

(3)198410月,钟先生退至二线,任洛耐所技术顾问兼任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199111月当选学部委员(院士),19911-20001月被聘为国家“八五”“九五”耐火材料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技术顾问,指导耐火材料科技攻关,一直工作到2000

2、耄耋之年创建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洛耐院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的2000年,80岁高龄的钟先生依然初心不改,着眼于耐火材料科技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于20005月举家来到郑州大学,全身心投入到了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中。

他卖掉一套房子捐出100万元,设立郑州大学钟香崇研究生奖学金;在病榻上,依然指导所里和研究生工作、论文撰写,直至2015211日溘然长逝,他把毕生都献给了耐火材料事业。

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建立以来,培养了1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了300多篇论文,专利授权70多项,取得了许多重要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被河南省批准为高温材料重点实验室。这是钟先生在他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四、开展学术交流创办刊物推动耐火材料教育事业发展

钟先生是中国金属/硅酸盐学会首届常务理事,1979年学会活动恢复,钟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并兼任新成立的中国金属/硅酸盐学会耐火材料学(分)会理事长。

1、组织开展学术活动

在钟先生的组织领导和参与下,耐火材料分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

11979年召开首届全国耐火材料学术年会,此后定期组织召开;

21988年成功召开首次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钟先生作为大会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每四年召开一次,延续至今;

31987年组织举办首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科技人员学术报告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人才成长搭建了平台。通过该平台,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许多已经成长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专家。两年一届,至今已经召开了17届,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包括在读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踊跃参加的盛会。

2、创办学术刊物

钟先生于1985年创办《耐火信息》刊物、1992年创办《Chinas Refractories》、1966年创办《耐火材料》,创办的《耐火材料》杂志,成为国际上每年发表耐火材料专业论文最多的刊物。

3、推动耐火材料教育事业

钟先生着眼行业未来,特别重视人才培养,率先开展了耐火材料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1981年,钟香崇、郁国城等5位专家成为国内首批耐火材料专业硕导,1982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专业课在武汉科技大学学习)。


耐火材料专业首批博士(李庭寿博士、蒋明学博士)与导师钟先生及专家合影

作为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84年钟香崇教授和郁国城教授(1985年去世,没有招生)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在北科大招收博士研究生,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耐火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钟先生为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学历的高级人才,他们后来都成长为行业和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博导。

钟先生作为武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帮助推动了两个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和耐火材料专业的发展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耐火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主要基地;北京科技大学通过钟香崇先生以及他的团队的努力,从培养耐火材料专业博士生开始,创建并发展了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火材料)专业。

2000年后,钟先生又创建发展了郑州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火材料)专业。郑大高温材料研究所也已成为耐火材料高等教育和技术研发的知名平台。

在钟先生推动和贡献下,我国耐火材料领域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壮大,规模与水平在国际上举足轻重。

五、耐火材料之父——钟先生当之无愧

钟先生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贯穿于我国耐火材料工业从弱小到壮大而逐渐变强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耐火材料的产业布局建设、生产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院所、高等教育、重大科技攻关等诸多方面,都有钟香崇先生的杰出贡献。

两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专家严东生先生为《钟香崇耐火材料论文选》作序中指出:大家公认,在冶金耐火材料这个领域,钟香崇是贡献最多的一个,称钟先生为中国的耐火材料之父一点也不过,他所获诸多殊荣当之无愧。

11950年评为唐山钢厂特等劳动模范,被重工业部通报表彰和奖励;

21953年成为共产党员;

31956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重工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

41978年参加全国科技大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51981年和1984年分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61991年评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院士);

71993年被国际耐火材料科技学术界权威性组织(联合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授予杰出终身会员的荣誉称号;

81998年获首届河南省科技功臣称号;

91999年当选为美国硅酸盐学会荣誉会士;

10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119911-20001月任国家“八五”“九五”耐火材料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技术顾问;

122011年获首批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称号。

钟先生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为耐火材料事业鞠躬尽瘁,真正诠释了“科学家精神”。在钟先生的杰出贡献和引领下,通过以钟先生为代表的几代耐火人的接续奋斗,耐火材料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紧跟钢铁发展步伐,自主开发并形成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跟随钢铁等高温工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跨越式发展,全部实现国产化,跟上了钢铁等高温工业的发展步伐,形成独具我国耐火资源特点并适应钢铁等高温工业发展的特色耐火材料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强)国;21世纪第10年代后(2010年后),耐火材料已能够与钢铁等高温工业同步发展,自主开发出国际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并开始布局海外,到海外进行总包,或建原料和制品生产基地,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在纪念钟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缅怀先生之时,要秉承他的科学家精神,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之心、爱耐火材料事业之心和对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之心”的初心精神,为加快构建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智能的高质量耐火材料产业体系和生态产业链而努力,为适应和满足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开创耐火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

199211月钟先生与学生李庭寿博士合影留念

李庭寿:19836 -199012 师从钟香崇先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3月后在冶金部科技司、冶金局(钢协)冶金科技发展中心,负责行业耐火材料科技等工作。

文章由王艳茹整理,李庭寿博士授权发布。

上一条: 青岛朗芮特:用优质天然鳞片石墨产品服务客户 下一条: 朗芮特:坚持做优质的鳞片石墨供应商